查看原文
其他

表扬!

SNERDI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2023-02-03

编者按

集团《国家电投报》自133期起开设“表扬”专栏,展示各级各单位获国家部委、集团公司党组及地方政府等有关方面表扬的实践案例。


135期 《国家电投报》头版“表扬”栏目,刊发了国家核电(上海核工院)主导编制我国核电领域首个IEC国际标准背后的故事。




2021年8月30日,从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传来消息,国家核电(上海核工院)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《核电厂—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—地震停堆系统准则》(IEC 63186:2021)由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正式发布。这是我国核电领域首个正式发布的IEC国际标准,也是我国核电领域最早立项的国际标准。在集团公司2021年第16次领导班子碰头会上,集团党组对此历史性突破提出表扬。


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技术标准越来越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,谁制定标准,谁就能掌握先机和优先话语权。所谓‘一流企业做标准’就是这个道理。”全程参与并指导IEC 63186申报的国家核电(上海核工院)副总工程师顾申杰深有感触。IEC63186标准完整阐释了核电站地震自动停堆系统设计规范,为提升核电应对地震能力提供了通用的技术准则。附录还专设章节介绍了“国和一号”相关系统设计方案。“IEC 63186的发布,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,促进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国际化发展,支持我国核电‘走出去’,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。”顾申杰补充道。


IEC国际标准的发布,需要经历从预备及提案、准备及委员会、询问、批准和出版等四个主要阶段、26个关键节点。从2018年2月正式立项,到今年8月正式发布,IEC 63186比计划时间提前11个月走完全程,创造了“中国速度”。中国团队工作的优质和高效,得到了IEC各国专家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。


“中国速度”的背后,离不开国家核电(上海核工院)技术团队脚踏实地、苦练内功的传统作风,也离不开他们持续创新、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勇气。


早在2011年,顾申杰和IEC 63186项目负责人毕道伟就加入了IEC组织,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。2017年,基于对国际标准动态的敏锐洞察,该团队瞄准日本福岛事故后广受关注的地震停堆热点主题,提出了地震自动停堆系统设计准则新国际标准提案。由于切中行业急迫需求,加之此前在IEC多年的辛勤耕耘,提案以100%支持率成功立项,毕道伟被IEC任命担任标准负责人,领导9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。


△ 标准制定团队成员参加2019年 IEC 巴黎年会


标准草案基于“国和一号”研发成果,吸收了最新的设计理念,与不少国家的技术方案存在着实质性“代差”,如何化解分歧达成广泛共识,是团队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工作。“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非常尖锐,甚至是相互冲突的。”毕道伟就说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。


地震触发整定值的选取是地震自动停堆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议题,各国专家基于本国实践,提出了不同意见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一位德国专家甚至根据了解到的某核电站实践经验,提出整定值应该设置在0.02g(加速度)附近,以确保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及时停堆。“现在核电站抗震设计一般达到了0.3g。如果0.02g时就触发停堆,很容易发生误停堆,附近一辆重型车经过,可能就会触发停堆。”毕道伟解释道。编制团队为此收集整理了国际上大量核电厂地震经验材料,结合核电厂系统、设备的抗震数据,提出合理的整定值设置原则,经过数轮沟通,终于达成了共识。


△ 毕道伟在IEC巴黎年会上汇报标准草案的编制情况


立项之初,IEC秘书处考虑到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导编制,进度计划上留的时间较为宽裕。“虽然第一次主导编制,但我们不能等靠!”毕道伟和团队讨论后,一致同意自我加压,跑出加速度,“大家都憋着一股劲,希望尽可能提前进度。”为了能够及时反馈专家意见,加快迭代速度、提高标准文本的质量,编制团队利用本职工作以外的加班时间,研究了四五千页相关资料,针对多个流程环节收到的数百条专家意见逐条研究,甄别有效意见,先后形成了十几个标准版本。仅2019年,团队成员平均加班工时就达到了800以上。


新冠疫情发生后,线上会议成了常态,为了兼顾北美、欧洲和亚洲的专家时间,会议都是在深夜和凌晨,第二天团队成员还要正常上班。正是这种只争朝夕“今天再晚也是早”的紧迫感,使得IEC 63186进度节点不断提前,最终提前11个月发布。


而这远不是终点。


2021年,一直深耕智慧核电的国家核电(上海核工院),再次取得新突破,成功抢占了世界上智慧核电标准制定的先机和制高点。IEC再次任命毕道伟担任项目负责人,主持制定IEC也是世界首个核电人工智能应用国际标准。


站在“十四五”的新起点上,国家核电(上海核工院)将全面贯彻中央、集团公司党组部署要求,协调推进科研创新和国际标准制定,以先进标准助力集团“2035一流战略”目标实现。


-The end- 

 撰 稿   | 张健鹏 钟华 银汉

 图片来源   | 电气仪控所


往期推荐


_

 国和一号亮相国家“十三五”科技创新成就展

► 点击阅读


_

 卢洪早:国和一号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

► 点击阅读


_

● “国和一号+”正式投用

► 点击阅读


_

 国和一号|创新,从未止步

► 点击阅读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